箭拔驽張

星期四, 12月 13, 2007

前天傍晚到圖書館還書, 出來時偶然看到在圖書館與生物系館之間的這張構圖很有趣, 傍晚的配色也很好, 帶點夕陽顏色的天空以及兩旁的建築物與植物的黑影對比也很鮮明, 就把握機會慌張地掏出相機照了下來.

回來後越看越有趣, 現在的成大圖書館,在興建之前其實是經過一番抗爭的. 原本的地點是一整片的綠色植物, 於是學校內暫成興建的老師跟反對的老師就僵持不下, 反對的老師當然是認為成大的綠地太少了, 不能夠再把這一片拿掉.

聽說最後是讓全校老師投票表決的樣子, 那時我還沒進成大, 不太了解細節, 不過可能細節也被藏在校務會議裡吧.

總之, 回頭來看這張照片, 左邊是新蓋的圖書館, 右邊是生物系館外的植物黑影, 尤其是大王椰子的扇葉, 再這裡看起來好像是什麼怪物一樣, 天空似乎透露些許緊張的氣氛 ( 照片稍微放大來看會覺得更有氣勢 ), 搭配這裡的一段歷史, 感覺蠻有意思的.

原始圖片下載 : 這裡

Read more...

德國紅點設計奨 2007 ( International Red Dot Design Award )

星期三, 12月 12, 2007

新聞知道的說, 裡面的 Ticketime 作品可以在 Reddot 網頁 找到, 位在 red dot design award 進去, 屬於 design concept (所以未有實際產品 ?) 類別裡面的 Interaction & Communication 類別第三項. ( The following pictures are all referred from www.red-dot.de )


可以看到那個輕量級數位電子錶部分是略為透明, 可拆卸重用的部分. 有這樣的東西的確會很方便阿, 可以直接知道離登機的時間還有多久. 而且一樣的概念可以被用很多類似的地方.

同一組人還有另外一個作品是在 Recreation 類別, 叫做 Jumplay, 看說明應該是一種輕量級的休閒運動用品, 重點在於他利用 LED 讓 Jumplay 在動的時候可以根據人的視覺暫留機制, 產生在空中出現一些相關的虛擬資訊 (Virtual Information). 舉例來說, 當你利用 Jumplay 在作有氧運動時, 可以邊作邊看到你已經操作多久, 消耗多少熱量之類的, 某個角度上來說算是可以更加驅動你做這些事情時的趣味吧.


裡面還有很多有趣的設計作品, 像是 Condylus 我覺得很有意思, 以前圖釘都很容易刺傷手, 平常也不好收納, 一定要有一個盒子蒐集在一起, Condylus 的想法應該跟磁鐵的收納有關係吧, 圖釘可以面對面收納在一起, 而且可以不斷疊起來, 好像彩色的竹子, 看看創作群好像是中國人或是台灣人, 就覺得更有意思.



另外還有可以運用在捷運車窗上的 LED 顯示的 Information LED (Interaction & Communication 類別), 以及名字很奇怪的 Abracadabra! (Productivity & Work 類別) 我也都很喜歡.

仔細看所有作品的創作群的話, 會發現以亞洲來說韓國人還蠻猛的, 好多作品 @@

Read more...

快速折衣法...誰比較有賣點 ?

星期一, 12月 10, 2007

話說 YouTube 真的快要變成 Vedio Google 了, 要是當初沒有被 Google 收購, 不知道現在 Google 會不會也推出自己的 Vedio version.

在看別的影片時偶然看到這個推薦, 真的是很快速的折衣法 :



然後同時藉由關鍵字又看到底下這個, 應該是東森生活智慧王的節目片段 :



忽然覺得很有趣, 這兩個影片講的是同樣的技巧, 但是影片本身呈現的額外賣點卻不相同. 第一個影片的額外賣點是什麼應該很清楚, 這樣的賣點會吸引觀看者更加記住這個折衣技巧, 同時把段影片加入自己的 favorite, 或是降低觀看者的注意力呢 ? 而生活智慧王的內容則是幫觀看者額外解決地是否可以應用在不同種類的衣服上的疑惑, 同樣提供了除了技巧本身以外的資訊.

也不能說那個比較好, 只是不同的呈現對於不同的觀看者來說可能有不同的吸引力, 例如前者可能比較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不作家事男生的注意力, 而後者可能對於女生來說比較有幫助. 除了要賣的東西本身能提供的服務以外, 根據市場的不同, 而衍伸出完全不同的呈現方式, 這實在是蠻有趣的事情.

Read more...

國民英雄

星期五, 12月 07, 2007

台灣當代能夠無爭議地被稱為英雄的人, 應該只有這個人了...

真是催淚的影片


Read more...

發條女孩

星期日, 12月 02, 2007

發條女孩 (Clockwork Girl, 2007) 是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 工商業設計系 學生參加 2007第九屆台北電影節「台北主題獎」單元首獎作品. 導演, 演出, 以及影片拍攝後製相關人員可以在參考 2007 技職博覽會介紹. 簡列如下 :

  • Director 導演: 錢威達
  • Cast 主演: 王寶卿、陳學維
  • Stuff
    • 製片、編劇: 王寶卿
    • 攝影: 陳學維、鄭啟祐
    • 美術設計: 陳學維
    • 剪輯: 賴孟群
    • 場記: 莊心瑩
    • 場務: 范軒睿


我還蠻喜歡這部短片的, 並非是因為創意的原因 (若深究創意, 我想跟 Anthony Burgess 的經典作品, 發條橘子 -- The Clockwork Orange, 應該脫不了干係) 而是影片在 10 分鐘的時機間內把許多其實可以很沉重的元素, 輕巧地串接交織在一起. 不同的人來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聯想, 而我很在意的是上發條的這個設定, 以及奪取的這個動作.

上發條顯然是一個十分異於常人的動作, 然而比起複製人, 上發條的人這樣的設定, 不會因為過分驚悚而掩蓋了影片本身的意涵, 反而因為我們經常認為自己的生活也應該記得 "替自己上緊發條" 這樣的說法, 而產生一個 metaphor 的效果. 然而我還是傾向於把上發條這件事, 看成是一個人有別於其他人的特殊生存方式.

縱使一個人看起來再平常, 如果你去深究他的行為與習慣, 必定還是會發現他的一些與眾不同, 甚至你會覺得很詭異的部分. 說人或多或少有點心理變態就是這樣. 然而這是我們人類可以維持均衡的心理, 健康的活下去的重要因素.

這樣的均衡在一個人時可以維持的很好, 但是當人與人交往時 (非單指男女交往), 卻很容易受到破壞. 我們往往在與人的交往之時, 沒有意識到自己奪取 / 改變了別人的生存平衡, 也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別人奪取 / 改變了生存的平衡. 有時候我們可以在事後想辦法挽回, 或是藉由某些方式平衡回來, 而有時候只能看著平衡隨著時間崩潰.

影片的最後, 是否發條男孩可以得救, 不知道. 因為不知道, 我們才會懷抱著希望去嘗試.

Read more...

  © Blogger template The Beach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9

Back to TOP